中国亲子关系将怎样“转型”?读懂家庭教育立法背后

中国亲子关系将怎样“转型”?读懂家庭教育立法背后

发布:haixia0022021-12-31 02:29分类:新闻中心

  2021年,家庭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新闻中的一个关键词,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次审议,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此之前,家庭教育也常常成为热门话题,“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父母应该持证上岗”的论调常被提起。

  中国的家庭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家庭教育要上升到“国法”层面?焦虑的中国家长需要改变哪些观念?

  在南都记者的采访中,多位教育领域专家认为,很多中国家长亟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到将孩子养育成人比养育成才更重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教育家朱永新。新华社资料图

  家庭教育,一个人的“打底”教育

  在教育领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

  “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无路可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教育家朱永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家庭教育无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赵忠心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社会稳定和主流文化的传递都有重要意义。

  赵忠心。资料图

  首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赵忠心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打底色”的教育,底色打好了,孩子才能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获取正面能量,分辨和抵制不好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也因人而异。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月幽认为,对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一个人成功与否,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一个人幸福与否,却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从社会层面看,家庭教育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赵忠心指出,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做人的教育。“接受了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大概率会成长为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也就不会给社会添乱。”他说。

  在历史进程中,家庭还扮演着承载和传递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作用。因此,赵忠心认为,家庭教育对于文化传承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从“子不教、父之过”到“没有家教”,人们用这样的句子评论一个品质低劣、行为失当的人。中国社会默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气质修养需要由家庭来教育。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这与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期待基本一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观察到,近些年,中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里独生子女居多,导致家庭关系、家庭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储朝晖。资料图

  中国父母:有人焦虑,有人缺席

  提到现在的中国父母,人们常用一个关键词:焦虑。

  储朝晖向南都记者解释,这种焦虑主要是因为家长受到孩子学业成绩的“绑架”。大多家长是在和别的孩子比拼分数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赵忠心也有同样的观点,“现在有几个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孩子们如何做人这件事上呢?几乎都去抓学习了。”

  来到叶月幽咨询室的每个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焦虑的家长。叶月幽观察到,即使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最关注的还是如何将对学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赵忠心认为,家长的焦虑与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一定关系,缓解这种焦虑需要时间。不过,长期以来,教育学界一直在呼吁,家长应改变教育观念,给予孩子爱和陪伴,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以身作则。

  叶月幽告诉南都记者,父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已经达到了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看起来这个门槛挺低的,但很多父母其实永远都不理解孩子的内心。”她说,“有些父母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但那不是陪伴,而是监视,是控制。父母要学会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而越好的家庭教育,对家长的要求越高。多位教育专家表示,在一个理想的家庭里,家长是终身学习者,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并提供给孩子相应的支持。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身发展出完整的人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叶月幽发现,大部分家长只想要“听话”“省心”的孩子,“其实如果家长想要提供好的家庭教育,永远不可能省心的。越是好的教育,需要父母学习和成长的部分就越多。”她对南都记者说。

  除了焦虑的家长,中国还不乏另一类家长,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主动或被动“缺席”家庭教育。

  2018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687万人。一份《乡村教育新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指出,父母长时间的缺位,给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多位乡村教育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乡村学校要承担起养育功能。但赵忠心认为,父母提供的亲情抚慰是无法替代的,要解决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问题,归根结底需要发展农村和落后地区的经济,让孩子的父母能在当地就业。

  甘肃兰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宣讲进工地。专家和志愿者对参加活动的孩子进行了安全知识教育,并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体验活动,同时与在现场的外出务工父母进行了家庭教育、亲情沟通等方面的交流。 新华社发

  对家庭教育立法,如何执行是重点

  为推动家庭教育立法,全国妇联和教育部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立法调研和建议稿撰写工作。

  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党组成员邓丽在媒体采访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邓丽指出,从未成年人突出问题分析看,未成年人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与家庭或者父母的监护密不可分。比如,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映射出一些家长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突出问题,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对未成年人成长以及家庭、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家庭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均、部门联动、统筹协调、资源乏力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亟需通过加快家庭教育立法,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要正式实施了,如何执行成为重点。

  多位法律专家提到,法律中涉及的多个部门,比如妇联和教育部如何共同管理,分工配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出台更细致的配套文件。

  从实践层面考虑,赵忠心认为,如果教育部门主导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学校有教育专家、教育资源,和家长沟通也更便捷。”他说。

  叶月幽也发现,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活动或讲座,经过了学校的筛选和认可,更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赢得家长的信任,因此更容易推广。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有专门章节提到,国家和社会要对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比如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

  “对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国家应当提供一些专业资源和条件,让父母有机会去学习。不过,如何选择这些资源,应当由父母自主、自愿地去判定和使用。”储朝晖说。

  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https://www.sohu.com/a/513497983_161795?scm=1007.40.0.0.0&spm=smpc.ch25.fd-news.56.1640920115354LWyq8oJ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联系我们